- · 《中学化学》栏目设置[06/30]
- · 《中学化学》数据库收录[06/30]
- · 《中学化学》收稿方向[06/30]
- · 《中学化学》投稿方式[06/30]
- · 《中学化学》征稿要求[06/30]
- · 《中学化学》刊物宗旨[06/30]
一双帆布鞋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每个人都有一段青春里的隐秘故事。我们在成长里获得的所有真知灼见,都是在各种貌似不可告人的禁忌和秘密里无师自通。 ▌用画笔填色,和插画师刘擦擦一起完成插图,将作品拍照
每个人都有一段青春里的隐秘故事。我们在成长里获得的所有真知灼见,都是在各种貌似不可告人的禁忌和秘密里无师自通。
▌用画笔填色,和插画师刘擦擦一起完成插图,将作品拍照发至,就有机会获赠读者文创产品一件。
15年前,我刚上初中。那时候家里经济拮据,爸妈刚刚承包了一片果园,心思都扑在挣钱上。我刚刚脱离童年的颠沛流离安定下来,就一脚踏入了青春期。
在没有上初中、没有住校之前,我觉得村子里的孩子都差不多,脸蛋都被晒得黑红,都穿脏兮兮的衣裳。而我初中的班上有很多县城里长大的孩子,他们的脸和手都是白净的,没有一丝皲裂的痕迹;他们穿白色的衣服、白色的鞋子,连头发看起来都更顺滑黑亮。而我从来没有一件白色的衣服,因为在村里,干净衣服会很快被小路上的土、锅灶间的黑灰,甚至是别的孩子的脏手弄脏。所以给我买衣服时,爸妈都挑那种耐脏的颜色。进入青春期,虚荣心开始在我身上显露苗头。我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,这种要命的比较让我陷入巨大的痛苦,而最开始折磨我的,就是一双帆布鞋。
每到春夏时节,大家脚上穿得最多的就是帆布鞋,要么系带,要么搭扣,简简单单,很好看。而我除了冬天有棉鞋之外,其他时节穿的都是妈妈和姥姥做的布鞋,有的是红条绒布面,有的是蓝条绒布面。在当时的我看来,那是一种耻辱—代表着我的贫穷和土气。一双帆布鞋50块钱,我买不起。当时,我一周的生活费只有20块,再加上来回路费10块,一共30块。50块足够我半个多月的饭钱,对于连买一支笔都要额外向爸妈要钱的我来说,帆布鞋真的是我买不起的。
冬天过去,春天到来,同学们陆续穿起了帆布鞋,这加深了我的渴望,我快要被折磨疯了。我总在想,别人是不是注视着我的脚。我的布鞋那么丑、那么土,班上的男孩儿跟我讲话的时候,我极度不自然,只想让我的裤子再长一些,好把我的脚盖住,把我的布鞋遮起来。他们笑,我就慌张,以为他们是在嘲笑我没有一双帆布鞋。
我想过攒钱。为了节省5块钱,我决定不坐车,走路回家。走路需要跨过一条沟,沟底有一条又浅又窄的“小溪”,好像是一家砖厂排放的废水。我跨过那条“小溪”时,脚底一滑,一屁股坐进了水里,裤子湿了。满以为走路就能风干,结果走到半路又下起了雨,沾了石灰水的裤子淋了雨水,开始腾腾地发热,我感觉自己的皮肤在灼烧。我一路上都以为自己要死了,狼狈地回到家,发了一夜高烧,说了一夜胡话。两天吊瓶打下来,爸妈再也不允许我为了省钱走路回家了。
我以为我再也不能拥有一双帆布鞋了,可是事情忽然有了转机。
一个周末,我去奶奶家玩儿,忽然发现床底下放着一双帆布鞋。是那种简简单单、黑色系带的帆布鞋,放在堆满了杂物的床底。我向奶奶问起那双帆布鞋,她说是后爷爷给她买的。我央求奶奶把它给我穿,她很为难。往常我要什么她都会给我,但那双鞋是后爷爷买的,那个老头儿不怎么喜欢女孩儿。奶奶给我做了许多好吃的,但没有给我那双鞋。
我失魂落魄地回家了,觉得自己好像从云端落入地狱。我埋怨上天让我看见那双鞋,又埋怨奶奶的懦弱。我一路呜咽着,使劲抽打着路边的草。快到家时,我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—如果时光倒回15年前,我一定会扇自己一个耳光,打醒自己,而当时的我,根本禁不住它的诱惑。因为这个想法,我险些毁掉自己的一生。
是的,我返回了奶奶家。我没有告诉任何人,而且那个时候,后爷爷和奶奶一定是在果园里干活儿。我轻松地翻过低矮的院墙,打开屋门,跪在地上,伸手从床底下够出那双鞋,还顺手从后爷爷在床头放钱的罐子里拿走了10块钱。整个过程一气呵成,我的心没有狂跳,也没有害怕。时隔多年,我差不多已经忘记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,唯独对那一连串的动作记忆犹新。当我拎着袋子,兜里装着滚烫的10块钱再翻墙出来的时候,我的心里才开始充溢着一种可耻的激动。
你以为我做的事会被发现,奶奶会去告诉我的爸妈,然后我得到惩罚?你以为我会愧疚、反省,然后知错就改?不,我没有,而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。
或许奶奶真的没有怀疑过我,或许她知道是我,但是出于疼爱不忍心拆穿,总之,我若无其事地度过了接下来的一周。
然后,噩梦就开始了。我开始小打小闹地“用一用”室友的生活用品,“借”同学好看的衣服穿。我发现那些我之前求而不得的东西,总有一种“轻松”的途径可以获得。我学会偷东西了,从一双帆布鞋到爸爸钱包里的5块钱,再到一辆自行车,我终于犯了大错。
文章来源:《中学化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zxhxzz.cn/qikandaodu/2020/1006/509.html